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劳动者风采列表 -> 首都劳动奖状
 
2023年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日期:2023-05-17

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jpg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劳动仲裁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调解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防风险、保稳定、提质效、优服务,年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万余件,曾两次获评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先后获评北京市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十年获评北京市仲裁系统综合工作优秀单位。

一、以案件质量为抓手,构建立体办案体系

创新办案模式。率先创新要素式、速裁等办案模式,三分之一的简单争议通过速裁程序快速化解。积极应对案件增长,吸纳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社会力量参与办案。为企业和劳动者维权更加便捷,2019年实施案件“云处理”,依托“智慧仲裁院综合服务平台”,深化仲裁业务与“互联网+”融合,打造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互联网+应用场景。通过微信小程序登录,企业和职工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线上“云仲裁”,目前已实现劳动争议仲裁线上调解、线上开庭、文书电子送达等服务,平台使用以来,用户注册数达1.3万人,云处理案件4千多件,形成“互联网+调解仲裁”工作新模式,实现仲裁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提升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办理质效,提高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便民服务能力。

健全办案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建立联动机制,开启绿色通道,妥善处理涉“双减”争议2800余件,稳妥处置超3500人重大集体争议,关注保安保洁等农民工聚集行业案件情况,每年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加强疑难案件研讨,统一裁审标准,深入研究新业态等新型争议,相关调研成果获全市人社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二等奖。实行文书审批和案卷评查机制,进行案件回访强化公众监督。克服连年案件量高位运行压力,不断提升办案质效,年人均办案量超500件,始终保持年结案率90%以上,调解成功率60%以上,终结率70%以上,确保辖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以多元化解为重点,夯实多层调解格局

织密调解网络。在全区建立覆盖新业态、高科技、国企等不同类型调解组织103家,一半以上的简单争议在基层就近就地化解。全国试点使用“互联网+调解”平台办理案件,率先在全市建立调解员办案补贴制度,有效提高调解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制定《拒不履行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协议快速处理办法》,推行调解协议网上审查确认,群众少跑腿,调解组织公信力提升。

提升调解能力。街镇均配备专职调解员,骨干仲裁员“一对一”指导培训,促进队伍专业化。开展调解员线下和线上培训,积极组织调解员随同仲裁员深入企业、社区(村),为广大企业和劳动者开展法律咨询,就企业特别关注的政策落实、劳动关系法律等问题,通过现场解答、以案释法等方式进行宣传。部分街镇调解中心在仲裁院的指导下,获评国家级示范单位、国家及市级金牌调解组织。

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与人社部调解仲裁管理司、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院等单位“联学联建”。注重人才培育,通过业务培训、轮岗学习等方式,有效提升业务能力。坚持为民初心,深入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用公平高效的调解仲裁结果,让每一个来仲裁院的企业和劳动者有充足的获得感,通过培训、轮岗提升人员素质能力和群众满意度,收到锦旗、表扬信上百面(封)。

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总院、中关村分庭、马连洼分庭“品字形”布局,两个分庭主要辐射中关村及海淀北部高科技企业及劳动者密集地区,为高新技术企业及职工提供便利。联合区法院健全仲裁与诉讼、执行衔接机制,推出“稳就业·促和谐”系列劳动普法培训,超万人次受益,发布宣传片、线上直播授课,观看量超8万次。为劳动者向区法院移交财产保全,联合区法院执行局发布“服务民生十条举措”,建立“联合执法工作站”。在中关村街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立仲裁派出庭,向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

打印 】 【 关闭窗口
 
     
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