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秀云1980年2月进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处级审判员等职,因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曾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她曾荣获“全国法院模范”、第三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英模天平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她是电影《法官妈妈》的生活原型。
尚秀云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她帮教的100多名少年犯的家庭情况、住址、联系电话,并细心地记下了每个孩子的出生日期。每逢生日,孩子们都会收到尚秀云寄来的生日贺卡和电话。自然,孩子们的心里话都愿跟尚秀云说,都恳切希望经常听到她的亲切教诲。有一个少年犯18岁的生日快到了,尚秀云向他的家长提出给孩子过个有意义的生日。可父母恨其不争气,给家里丢脸,不愿给他过生日。尚秀云得知后对家长说:孩子虽然犯了罪,但不要嫌弃他,要给他以亲情的温暖,把生日也当作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在尚秀云的提议下,父母为孩子精心安排了一次难忘的家庭生日会。这以后,该少年像换了个人似的,勤奋苦学,学习成绩一跃居于全班前列。
尚秀云的办公室桌上,总是堆满了少年犯写给她的思想汇报和信。许多信中都亲切地称呼她“尚妈妈”。1990年,一位贵州少年,16岁就破格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可入校不久却因盗窃自行车而成为罪犯。他被逮捕的消息传到家乡时,他那在乡村小学当教师的母亲经受不住打击,悲痛欲绝,当场昏了过去。尚秀云因此结识了这个犯罪少年。当她仔细分析了案情后,发现这个少年被告从贫困山区刚踏入首都高校大门,便强烈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贫困与都市富裕繁华的巨大反差,尚未成熟的身心受到刺激侵蚀而扭曲,直接导致了他的犯罪。尚秀云为了能把这少年犯留在北京,按缓刑处理,必须先做通学校的工作,为他保留学籍。于是她带上书记员助手,来到他就学的那所大学,先找保卫科,再找系主任,直至找到校党委书记。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开始校方的态度很明确: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触犯刑律的一律开除。尚秀云从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7点,整整5个多小时的“软磨硬泡”,她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学校党委书记。就这样,学校破例保留了这位被判缓刑少年的学籍。在缓刑改造期间,尚秀云和校方共同制定了帮教计划,并要求这名失足少年每月来海淀法院汇报。每次尚秀云总是仔细询问他的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询问他的父母身体和精神情况。他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改造,悔过自新,平稳度过了缓刑期。一年后,该失足少年重新回到了大学课堂。他格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再学习机会,加倍努力,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并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从此,他和尚秀云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1998年,他邀请尚秀云参加了他的婚礼。
尚秀云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既然干这一行,就要断了发财念头。有一对曾做出特殊贡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夫妻,他们上高中的儿子却因私藏枪支和盗窃被捕。这对夫妇准备了几万元钱,并打听到了尚秀云的办公室电话,准备寻找机会,送上钱。第一次开庭,这个少年犯的母亲就装了几万元,准备找机会送给尚秀云。可当她和尚秀云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便被尚秀云一身正气、严肃、热情、细致的谈话所感动和震慑,她的手几次伸到衣服兜内想掏钱,又几次把手抽了出来。尚秀云仔细分析了这名少年的犯罪情况,认为孩子的主观恶性不深,有挽救的可能,最终给孩子判了缓刑。缓刑期间,尚秀云坚持对孩子走访教育监督,使孩子缓刑期满后,考上了大学。孩子的父母给海淀区法院院长写信,感激尚秀云的无私。还有一个少年被告人的父亲是中央某机关的司长,司长夫妇通过熟人拐弯抹角打听到尚秀云家的住址,提着名茶、茅台酒和水果来拜访尚秀云,希望对他儿子从轻处罚,并极力表示事成后必有重谢。尚秀云拒绝了。司长夫妇只好把东西带走,他们以为儿子没救了。然而,尚秀云为了这孩子跑学校、跑街道、跑教育局,落实帮教措施,孩子判了缓刑,重返课堂,后来,考上了大学。那位司长夫妇为了感谢尚秀云,每到年节,就带着儿子和礼物到尚秀云家,但每次都被她回绝。其实,尚秀云的经济并不宽裕,她每月的工资不多,其丈夫的单位不景气,每月工资更少,加上当时两个孩子上大学,需要用钱。她被评为全国法院模范,荣获奖金2000元,可她回到法院,立即把奖金全部交了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