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房屋管理局信息与档案管理中心,负责局内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本部门共8人,其中党员6人,群众2人,平均年龄38岁。在部门领导的带动、指导下,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注重个人素质培养的同时,凝聚力量、协作完成各项工作。注重与相关单位开展座谈,交流经验,并结合本单位自身情况,予以借鉴吸收。
自成立以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依托“智慧城市”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手段,立足房管效能提升、核心区建设,推进全局档案数字化,有序开发完成并应用多个业务系统,包括海淀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海淀区房屋管理局咨询投诉平台、海淀区公共租赁后期运营管理系统、海淀区公共租赁住房实时配租系统、海淀区物业行业动态监管系统、海淀区经纪行业动态监管系统、海淀区房屋安全动态监管系统、海淀区普通地下室动态监管系统、基于人脸识别的保障房后期监管系统。主要成果有:
(一)海淀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
2012年以来,按照海淀区委、区政府智慧海淀建设有关要求,以底图为纽带,房屋为主线,围绕拆、建、管三大环节,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和先进理念,开展海淀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以房屋图元为支撑,房屋管理为主线,以 “以图管房,以房控业,以房管人”为目标,搭建海淀区房屋基础数据库,满足房屋管理业务的需要。系统加载了全区近100万套既有房屋的产权档案;建立全区行政底图、房管所、街镇、网格等管理图层,建设物业项目、经纪机构门店、普通地下室、房屋安全等业务图层。
(二)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房管效能
信息化手段在海淀房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日常检查高效、便捷,强化数据分析、科学制定各项决策,提升房管效能、优质服务海淀区百姓。
亮点之一:实现房管全领域移动执法。利用移动执法端进行日常、专项、联合执法等检查,结合被检单位的历史检查情况及系统预置的检查项,即时生成定制化专项表单。通过现场填写,即时录入检查照片、视频记录,检查数据实时上传市执法平台,减少系统重复录入,减轻检查人员工作压力。同时,检查结果也即时传送到被检查对象的客户端,实现“无纸化检查”。
亮点之二:经纪行业信息公开。经纪机构从业人员持牌上岗,按照从业角色设置信息卡颜色,“信息卡”上内嵌了二维码防伪,百姓可扫码查询该从业人员的资质、业绩,海淀区已发放人员信息卡近万张。开通海淀区房地产经纪行业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经纪机构、从业人员的业绩、劣迹网上公示,打破以往信息不对等、行业不透明的现象,使百姓远离“黑中介”,经纪机构的投诉量由2013年1275件降到2016年的241件。
亮点之三:保障房小区试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强化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工作,试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出入识别,与保障家庭信息库匹配,利用数据分析,对保障房非法转租、空置及时发现,同时防止外来人任意进出、保障小区居民安全。
亮点之四:公共租赁住房实现线上、单套、实时选房。政府及时发布房源信息,通过公租房的动态选房和排号,保障家庭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房源,改原有集中配租的方式为线上实时选房,不同于以往的摇号配租,“有一套,配一套”,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无房家庭困难。线上配租模式简化流程、缩短轮候家庭申请时间,提高房源周转率、利用率。
(三)推广房屋大数据应用
海淀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使房屋数据服务海淀区各部门工作成为现实,为全区提供房屋基础数据支撑和服务。实现了全区房屋管理的精细化,部分应用成果和数据与税务、质监、城市管理指挥等部门交换、共享。开通区地税局用户,支撑区税源建设工作;开通区发改委用户,按街镇、房屋用途分类统计房屋情况,配合区人口调控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亮点一:中关村大街产业空间升级调整。依托海淀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在中关村大街区域内精细三位模型上加载政务、经济等各类数据,准确掌握区域内房屋存量、分布、用途等数据,为统筹增加商业楼宇科技创新承载空间提供有力支撑。直观掌握各商业、办公楼宇入驻企业详情及近一两年的产值、税收,综合性的对大街现状及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为产业空间升级调整决策进行数据支撑。
亮点二:奠定海淀区政务大数据应用基础。依托“房屋”这一基本要素,以电子楼盘表为载体,具备挂接部分社会管理数据、经济运行数据的能力,达到将政务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目的,为区级决策提供辅助性支撑奠定数据基础,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形成数据共享机制,使数据进行横向信息的传递。
通过推广房屋大数据应用,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优化“高精尖”经济结构,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做出成就。
(四)获奖情况
海淀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获2015年度全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年度电子政务试点示范优秀案例;海淀区公共租赁住房实时配租系统建设项目获2016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银奖。